现在位置:首页 > 区块链知识 > “区块链”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区块链”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imtoken  区块链知识  2022-4-25  28  0评论

“区块链”重点工程
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为落实“十四五”期间国家科技创新的相关部署安排,国家重点R&D计划启动实施“区块链”重点项目。根据这一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提出了2022年项目申报指南。
该项目的总体目标是:聚焦区块链领域的迫切技术需求和关键科学问题,建立自主创新的区块链基础理论体系,突破区块链体系构建共性关键技术,加强区块链监管与治理技术研究,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区块链基础平台,开展重大应用示范。特别实施期为5年(2021-2025年)。
《2022指南》部署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聚焦区块链基础理论、区块链体系建设共性关键技术、区块链安全监管与治理技术、区块链基础平台、重点领域示范应用五个方向。按照基础前沿、共性关键技术、基础平台、应用示范、青年科学家项目五个层次,启动15项引导任务,拟从国家安排1.78亿元。其中青年科学家项目计划国家拨款600万元,每个项目200万元。关键技术项目配套资金与国家拨款资金比例不低于1.5:1,基础平台和应用示范项目不低于2:1。
项目应按指南二级标题的研究方向申报(如1.1)。项目申报研究内容必须涵盖二级标题下指南所列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实施期限不超过3年。基础前沿项目下课题不超过4个,项目参与总人数不超过6人;关键技术、基础平台和应用示范项目不超过5个,项目参与人员总数不超过10人。每个项目有一个项目负责人,项目中的每个项目有一个项目负责人,可以同时担任一个项目负责人。
青年科学家计划下不再有课题,计划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3个。有一个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的年龄要求是:男性应为1984年1月1日以后出生,女性应为1982年1月1日以后出生。原则上团队其他参与者的年龄要求同上。
除《指南》另有规定外,每项《指南》任务拟支持的项目数为1~2个。“拟资助项目数为1~2个”是指,同一研究方向,在申报项目的前两次评价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下,可以同时资助两个项目。这两个项目将分两个阶段得到支持。一期完成后,将对两个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
1.区块链的基本理论
1.1区块链分布式场景的加密技术(基础前沿类,支持2项)
研究内容:
针对分布式环境下区块链的安全性、可扩展性和性能要求,研究了异步网络环境下分布式密码系统的设计理论和应用于区块链的密码算法,设计了分布式密码算法的密钥管理机制,设计了具有可证明安全性的分布式数字签名算法。针对区块链的隐私保护和监管需求,研究了环签名、代理重加密和多重签名等密码技术的设计理论,并结合其在区块链的应用,设计了安全高效的环签名算法、代理重加密协议和多重签名算法。根据区块链对节点规模和系统性能的要求,研究了分布式协商协议的设计理论,设计了一种安全高效的分布式协商协议。
评价指标:
设计分布式密码算法的密钥管理机制,可支持密钥的分布式生成和安全更新,密码算法经国家密码管理部门批准,通信复杂度达到立方级;提出了一种可证明安全的分布式数字签名算法,该算法支持至少100个交互参与者,满足抗恶意中断的鲁棒性等特性,时间复杂度达到线性对数水平。提出了一种可证明安全的分布式协商协议,其通信复杂度为线性或时间复杂度为常数。提出了一种可证明安全的环签名算法,该算法满足可追踪性、可撤销性和可聚合性的特征,并且通信复杂度达到常数级。提出了一种可证明安全的代理重加密协议,该协议满足密文不可链接和抗合谋安全的特性,并支持多个代理。提出了一种满足可追踪性的可证明多重签名算法。发表高质量论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
1.2面向区块链的反量子计算公钥密码学(基础前沿类)
研究内容:
针对量子计算对区块链密码的安全威胁和对区块链系统的长期安全挑战,研究了具有抗量子计算能力的区块链密码算法的设计理论,设计了能够抵抗量子攻击的数据加密和数字签名等区块链密码算法。设计能够抵抗量子攻击的身份认证、安全通信、安全共识等区块链密码协议;研究抗量子安全区块链系统的设计理论和数据安全存储技术,提出抗量子安全区块链原型系统的设计方法;研究抗量子安全公钥密码算法的快速安全实现技术;本文研究了区块链当前密码技术向反量子计算密码技术迁移的解决方案。
评价指标:
提出了一种在反量子安全模型下可证明安全的区块链密码算法。算法至少要有128位的量子安全强度,可以支持数据加密和数字签名。单次加解密或签名验证的总时间小于1ms,算法的加密密文大小小于明文大小的50倍,算法的签名大小小于5000字节。与国际同类算法相比,设计的反量子安全公钥密码算法在同等安全级别下,计算或通信效率提高不低于15%。提出了一种在反量子安全模型下可证明安全的区块链密码协议,该协议可以支持身份认证、安全通信、安全共识、身份隐私保护等功能。提出一种具有反量子计算能力的区块链原型系统设计方案。系统应支持不少于50个共识节点,并分析系统性能与反量子密码算法参数的关系。给出了满足不同应用场景要求的优化算法参数选择方案,并在原型系统中进行了验证。提出将区块链目前的密码技术迁移到反量子计算密码技术的解决方案;发表高质量论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
1.3高可扩展性可证明安全共识算法及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基础前沿课,待支持2项)
研究内容:
针对拜占庭一致性机制在添加和删除动态节点的安全性方面缺乏理论保障、难以保证异步网络环境的安全性、难以支持大规模网络以及系统可扩展性不强等问题,研究能够证明安全、高效、能够支持动态节点、高可扩展性和高吞吐量的一致性机制设计理论。构建复杂网络环境下共识协议的合理安全模型;研究低负载、可扩展性强的高性能一致性算法和容错系统架构,在异步/半同步、大规模节点环境下同时保证安全性和活动性;设计密码学的优化算法和关键技术部件(门限签名、聚合签名、可靠广播等)。)的安全协商机制,并基于上述方案研究了一种新的高效安全的分片协商方案。
评价指标:
给出了一个支持节点动态加入和离开的可证明安全的拜占庭一致性算法,延迟增加小于50ms;给出一个准确的共识评估模型来描述共识协议的安全性;提出了一种可证明安全的一致性算法。当网络带宽不低于100Mbps时,延迟小于200ms,吞吐量达到60,000TPS(每秒事务数)。对安全共识系统中所需的密码学和分布式系统的关键组件进行优化和改进,提出高效的碎片化共识和存储方案,可扩展到500个以上的节点。在与非分片模式相同的时延下,分片后的吞吐量提高了200%。发表高质量论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
1.4智能契约与法律的创新理论与方法(青年科学家项目)
研究内容:
针对自然语言的歧义性和模糊性带来的法律风险,基于区块链智能合同研究了法律条款表达的法律原则。基于智能合同的法律条款表示模型研究,以降低法律诉讼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分析法律条文形式化表达的可行性和合法性,研究法律条文与相应形式化表达模型的一致性判断方法,比较法律条文形式化表达与字面表达的优劣;研究面向法律条文的智能合同语言,研究开发成可编程语言引擎,形成可执行的智能合同;研究法律条款智能合同的高效生成和验证方法,确保一致性、准确性和安全性;研究智能合同应用的法律规制,设计智能合同监管合规的技术方案和相应的评估方法;研究和开发一个用智能合同解释法律条款的原型应用系统。
评价指标:
1.建立应用智能合同表达法律的法理和基于智能合同的法律条文表示模型;为法律条款设计智能合同语言,具有表达至少三类法律条款的能力;R&D可编程语言引擎,支持转换成至少两种编程语言的可执行智能合约;构建合同法律条款评估系统,支持智能合同与法律条款一致性不低于90%,法律条款规则关联准确率不低于85%;形成一套智能合同应用的配套监管规范,提出智能合同法律规制建议;R&D:代表法律条款的智能合同原型系统,支持至少三种应用场景;发表高质量论文,申请发明专利5项以上。
1.5区块链新密码学研究(青年科学家项目,支持2个项目)
研究内容:
根据区块链在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的要求,研究了一种新的适用于区块链的密码理论和技术。可选择以下一项或多项研究内容进行研究:(1)研究同态密码等新型密码的设计及其在区块链的具体应用;(2)研究设计一种新的适用于区块链的散列函数;(3)研究新密码,实现区块链的隐私保护,如零知识证明、隐私计算、匿名签名等。
考核指标(分项对应以上研究内容):
(1)提出新的适用于区块链的同态密码算法设计理论和实用关键技术,提出或实现与海豹突击队、Helib、HEAAN等开源库性能相当或对区块链应用具有明显优势的全同态密码方案;(2)为区块链设计一种新的256位安全强度的哈希函数,能够抵抗已知攻击,具有足够的安全冗余,实现性能与SHA3-512相当;(3)设计支持轻量级终端可证安全性的非交互式零知识证明方案,设计布尔电路单与门计算效率低于微秒级的隐私计算协议,设计签名长度恒定的可证安全匿名签名方案。
2.区块链系统建设的共性关键技术
2.1区块链存储和数据管理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
针对区块链数据管理中实现低延迟、高吞吐量的技术瓶颈,研究了区块链多模态数据的轻量级高效存储方法。支持多模态数据追溯和复杂查询的高效可信执行和检索技术研究:研究各节点间高吞吐量、高并发的事务处理机制,支持多源数据共享和协同执行;研究了碎片化环境下自适应可验证指数的高效构造方法和动态可扩展一致性策略。开发高通量、低延迟的区块链数据管理系统,至少在医疗、金融、交通、公安、食品等三个领域验证其在联盟组织中的应用。
评价指标:
针对区块链多模态数据管理共享的协同需求,研究了区块链数据管理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实现了区块链环境下的高效数据管理系统。在全节点和轻量级节点的混合架构下,研究支持数值、文本、序列、视频等四种以上模式,支持PB级数据规模应用的数据共享和轻量级存储方法。提供支持复杂查询和溯源查询的可信查询算法,响应时间为每秒一百万条;多模态数据共享负载下区块链数据管理系统吞吐率超过60,000TPS支持4种以上可验证的索引自适应构建方法;验证高性能区块链数据存储和管理在医疗、金融、交通、公共安全、食品等至少三个领域的应用;申请发明专利15项以上。
2.2区块链智能合同语言的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
针对国内智能合同编程语言的缺乏,研究一种简洁、安全的智能合同编程语言,以支持复杂业务逻辑的抽象和表达。研究这种编程语言的编译器,实现词法分析、语法分析、代码生成、代码优化等功能。研究智能合同语言的执行引擎,使得智能合同的部署和执行具有高性能和低资源成本的优势。针对智能合同语言的验证工具,可以基于模型检测或定理证明来验证智能合同的正确性和安全性。针对这种智能合同语言的智能开发环境,构建了一个支持智能合同开发和管理的软件平台。
评价指标:
设计新的智能合约编程语言,支持常规数据结构、常规数据结构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循环和递归等操作、常用密码算法(包括国家密码管理局批准的)、安全智能合约版本升级、并行执行、异步函数调用、周期性自动事务、原生事务索引语义、异常捕获和处理机制、合约事件定义和跨合约调用。为该智能合同语言开发编译器,支持智能合同代码逐级优化、智能合同ABI生成、智能合同代码调试符号生成;定义智能合同语言的基本操作符和指令集,开发该智能合同语言的执行引擎,支持用户在执行智能合同时输入参数调用方法,记录合同执行结果、事件、异常和执行消耗的资源,支持高效的响应和处理机制,支持限制合同执行的资源消耗上限,使引擎的执行性能达到每单线程每秒1亿次整数运算,执行内存消耗不超过总状态和输入参数的2倍,支持自动垃圾回收;开发智能合同语言验证工具,支持基于智能合同功能规范和智能合同代码的正确性验证,支持基于一般漏洞和自定义漏洞的安全性验证;研究开发这种智能合同语言的智能开发环境,支持智能合同的在线编译、调试、测试和管理,多人协同开发模式;在不少于3个区块链平台上集成执行引擎,在金融、政务、民生领域实现不少于5个示范应用;申请发明专利15项以上。
2.3区块链与链家可信数据交互的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
针对区块链系统无法保证链下数据源的真实性、传输可靠性、隐私安全性和时效性等问题,研究区块链与物联网、边缘计算、大数据、隐私计算等技术的融合创新,保证链上数据与链上数据的可信交互;研究低时延、高安全性、自适应、有监督的网络通信方案,支持大数据量、复杂网络环境下多类型终端的高效安全数据传输,以及区块链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数据交换;支持国家密码管理部门认可的密码算法的隐私保护算法和标准化工程实现,提高数据的隐私保护能力,支持可查但敏感数据不连锁、隐私数据不泄露的场景;研究链与链之间的跨行业通用互操作方案,支持链与链之间多层次、跨系统的大规模数据交互,并验证其应用。
评价指标:
研究一套区块链与上行链路可信数据交互的通用技术框架,实现数据源真实性、网络传输可靠、执行过程可信和敏感信息安全,支持至少三种异构链架构适配,适用于至少五种多源数据;提出至少五种保证数据可信度的方法,支持权威监管机构对数据传输全过程进行追溯和审计,在虚假来源、传输干扰等不可靠环境下验证有效性;提出至少三种保护链内和链内数据隐私的方法,支持国家密码管理部门认可的密码算法,实现链内和存储链内敏感数据的映射,有效保障敏感数据在使用中的正确性、隐私性和安全性;提出至少一种低时延、高安全性的上下行自适应网络通信方案,可实现千万级数据下数据上行时延小于1秒,数据传输过程安全可靠,并具有异常网络条件下的主动容错能力。在金融、农业、交通、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能源等不少于3个行业中,选择至少10个区块链典型应用场景,验证万级数据终端TB级数据量下的平台技术成果;申请发明专利15项以上;提交多份国际/国家/行业标准草案。
2.4安全弹性区块链网络的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
针对底层网络的可靠性和健壮性对区块链应用和系统的安全性、可信性和执行效率的重要性,研究了提高区块链承载网络传输性能的关键技术和针对常见网络攻击的安全防护机制。设计具有强容错能力的区块链网络安全架构;研究新型网络拓扑、区块链网络数据的通信和转发算法、网络数据的编码和压缩方法,以减少区块链数据在全网转发的延迟,提高通信的有效带宽利用率,保证区块链系统的安全性,即抵抗各种网络协议攻击的能力;研究区块链网络端到端的确定性传输技术,保证所有区块链节点间的有限时延抖动;研究流量调度和拥塞控制技术,为不同类型的上层服务提供效率支持,避免底层网络的时延波动和拥塞丢包现象;研究了基于内生安全的DDoS防御技术,结合真实源地址验证,防止多种基于伪造地址的DDoS洪泛攻击,并提出了异常安全行为的事后追踪机制。
评价指标:
针对先进的区块链系统架构,提出并实现了一种高性能、可靠的网络通信系统架构。(1)在有限可控的网络环境下,新区块链承载网可以保证在500个节点、1Gbps带宽的条件下,端到端事务延迟小于500ms,网络抖动小于100微秒,且抖动不受地理距离和转发跳数的影响;区块链承载网可以避免网络拥塞造成的丢包,保障覆盖网的高质量通信,实现零拥塞丢包的目标;它可以防御不少于五种常见的DDoS攻击和不少于两种DDoS洪泛攻击。(2)在开放的公共网络环境下,在单片架构下,在节点数不低于5000,带宽40Mbps,部署全局节点的条件下,网络通信系统可支持至少10,000TPS的区块链转移事务吞吐率(可在模拟环境下测试,例如部署在实际的区块链系统中更好);平均95%的块或事务数据可以在15s内传输到95%的节点,网络传输的数据冗余度小于10%;网络具有很强的容错能力,网络系统可以抵御eclipse攻击、DDoS攻击、事务转发协议和编码中的哈希碰撞攻击、不诚实转发行为等网络攻击。申请发明专利15项以上。
2.5高性能自适应跨链互通关键技术及测试验证(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
研究可扩展的自适应跨链互通架构,支持大规模同构/异构区块链动态接入,实现多种链间互通模式和多种跨链传输验证机制的自适应配置,满足不同接入区块链在性能、安全、隐私等方面的差异化需求。研究高性能跨链交互机制,设计并实现跨链交互协议栈,实现高效高并发的跨链传输验证和事务处理,满足链间信息和信任传递的高吞吐量和低延迟;研究跨链应用的跨平台实现和部署机制,支持异构接入区块链跨链应用灵活便捷的部署和发现,研究跨链资源发现机制,实现跨链资源的快速定位和发现;研究跨链治理和监管技术,实现细粒度的跨链资源访问控制、跨链隐私保护和多级监管访问机制,解决跨链技术在落地和实际应用中存在的管理难和一定责难等问题。
评价指标:
提出了一种可扩展的自适应异构跨链架构,其中异构是指底层实现如区块链的共识机制的差异;设计一个高性能的跨链交互协议栈,支持读请求和写请求的确认延迟,并与跨链交互保持同一数量级。提出了面向跨链系统的治理和监管机制,包括链的访问权限、跨链资源的访问控制、跨链的隐私保护和跨链的监管技术。建设一套跨链验证平台,具备支持不少于5种100区块链的动态接入能力,实现任意接入并行链之间的跨链互通,支持5种以上链间互通模式和3种以上跨链验证方式,支持不同接入区块链间按需自适应配置,支持国家密码管理部门认可的密码算法;设计5个以上跨链应用,每个应用至少在3个异构区块链部署实施,选择金融、政务、民生、工业、农业等领域具有多链跨链需求的典型应用场景。用于实验验证;申请发明专利15项以上,提交国际/国家/行业标准草案1份以上。
2.6区块链可证明安全和隐私保护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别)
研究内容:
针对区块链数据公开透明、无中心节点控制、隐私保护困难等问题,研究了区块链系统的隐私风险,研究了通用安全可重构隐私安全模型和形式化验证方法。研究友好监管的区块链交易隐私保护机制、基于零知识证明和匿名账户的可证明安全身份隐私保护方案、基于同态加密和安全多方计算的可证明安全内容隐私保护方案,在保护交易身份和交易内容等敏感交易信息的同时,实现对异常交易的识别和追踪;研究基于国家密码管理部门认可的密码算法的隐私交易平台,开展示范应用。
评价指标:
区块链协议具有并发混合使用场景下的安全性,提供严格的形式化证明,实现区块链交易隐私保护机制的功能正确性和规范一致性证明,满足可追溯性和可验证性;提出至少三种区块链交易隐私保护方式,保护交易身份、内容等敏感信息,支持权威监管机构识别和追溯异常交易信息;区块链隐私交易平台支持每天不少于10亿用户账户、不少于10亿笔交易,链上存储量可灵活扩展;基于平台技术成果的应用不少于三类;申请发明专利15项以上,提交国际/国家/行业标准草案2项以上。

3.区块链安全监管与治理技术
3.1基于区块链的社会治理和风险防控技术及应用(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
针对疫情防控、反洗钱、反电信诈骗、网络信息风险防控等社会治理和风险防控中精准、可信、智能、实时的需求,研究融合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社会治理和风险防控技术体系;基于区块链分布式数字身份和数据安全可控流通的数字社会治理可信服务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基于区块链、机器学习和图计算的社会风险防控规则智能构建技术;集成高性能区块链、实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的社会风险实时监测、分析、预警和认证技术研究;研发基于国内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区块链社会治理与风险防控技术平台,在社会风险防控典型应用场景开展应用验证。
评价指标:
提出融合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的社会治理和风险防控技术框架;构建数字社会治理可信服务支撑技术体系,包括分布式数字身份管理、隐私数据可信安全共享等功能,支持10亿个分布式数字身份账户,支持至少10种隐私数据可信共享算法;提出社会风险防控规则智能构建技术和自动部署方案,支持知识规则、特征规则、神经规则、图规则等三类以上规则的智能构建技术。建立实时、智能的社会风险监控、分析、预警和认证技术能力,同时登记风险相关数据。日均数据存储容量达到TB级别,支持图片、音频、视频等数据类型。社会风险监测流量不低于每秒100万,各项风险监测指标计算延迟小于100ms基于国内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区块链社会治理与风险防控技术平台,在疫情防控、反洗钱、反电信诈骗、网络信息风险防控等两个以上社会风险防控典型应用场景中得到应用和验证;申请发明专利15项以上,提交国际/国家/行业/团体标准草案2份以上。
4.区块链基础平台
4.1非开源联盟链基础平台(基础平台类)
研究内容:
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可控、高安全、隐私、高性能、可扩展、监管友好的联盟链基础平台,能够满足国家重要核心领域的非开源需求(简称“非开源自主可控联盟链平台”);研究支持海量用户和应用场景的灵活可扩展的区块链架构;构建国家密码管理部门认可的密码算法、多维隐私保护技术、区块链安全态势感知技术、区块链隐蔽通信及其检测技术、身份安全和密钥管理技术、智能合约安全度量和漏洞检测技术的国家商用密码级安全隐私体系;以分布式监管技术、沙盒/嵌入式/穿透式监管技术、联盟链的链对链协同监管技术为基础,构建异构多层次区块链平台的监管监控体系,提升监管感知、控制和追溯能力。
评价指标:
非开源自主可控联盟链平台应支持国家密码管理部门认可的密码算法,在自主可控联盟链的先进平台架构、安全和隐私保护、监管和监控等方面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平台自主代码比例不低于60%,关键核心部件自主代码比例不低于90%;平台日均可处理超过10亿笔交易,支持超过10亿个用户账户,峰值吞吐率超过100,000TPS,平均交易延迟小于1秒,可在链上灵活扩展存储容量;支持区块链认证安全保护机制、分级访问控制机制、隐私数据和隐私契约保护机制、隐蔽通信和检测机制、国内加密和数据秘密运营机制,实现全链路多级安全隐私保护,支持不少于5种区块链安全保护机制,检测和抵御5种以上恶意隐蔽通信方式;实现监管友好的区块链隐私保护体系,支持权威监管机构对异常交易信息溯源,支持基于链条的监管框架,具备三种以上区块链监管能力,识别不少于10种异常行为模式,建立违法行为识别信息库,识别准确率不低于95%,形成覆盖金融监管、行业监管、内容监管的区块链协同监管体系;在金融、政务、民生、工业、农业等重点领域选择不少于3个示范应用。,每个示范应用的注册用户不少于10万;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软件著作权5项以上,提交国际/国家/行业标准草案3项以上。
5.关键领域的示范和应用
5.1基于区块链的健康数据可信共享技术及示范应用(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
针对健康数据可信共享和深度利用的需求,研究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信息平台,在标准化、要素化、安全性和隐私性的保护下,促进健康数据的有效流通和价值发现。研究区块链各类健康数据的适用标准、存储机制和协同交互机制,支持数据的规范上传、可靠存储和可信共享,提高数据存储和协同共享效率,提高数据在链上的可用性;研究高协同健康数据可信共享和查询审计机制,确保数据使用全过程可审计、可追溯,推动区块链技术在实时质量控制和精准评估方面的应用;研究基于区块链临床路径的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强化治疗过程中的程序,有效推进事故责任和医疗监管的应用;研究多主体间多角色协作机制,设计健康数据本质语义网络和电子病历语义质量评价标准,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权限管理、权限认证、价值评估、权限分配等问题。基于区块链健康隐私保护的用户对齐、协同分析、同态加密等技术研究,在防范健康数据泄露、滥用、侵权等风险的前提下,实现跨机构健康数据的深度利用;基于区块链的健康数据可信联邦学习范式及数据治理方法研究:开展基于区块链的健康数据示范应用,有效支撑多角色主体间健康数据的可靠存储和可信共享。
评价指标:
提出基于区块链的健康数据可信存储和链与链协同交互的机制和算法,构建覆盖健康领域15个以上国际标准、包含500多万个医学概念的医学语言体系,提高数据共享的效率和可用性;提出高协同健康数据的可信共享和查询机制,开发相应的软件系统和工具;提出医学主体间多角色协作机制,形成一套支持健康数据元素定义和规则推理的知识图谱,包括至少3000万个概念关系和1000条推理规则,解决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权限管理、权限确认、价值评估、权限分配等问题。提出不少于3项健康区块链隐私保护技术,开发不少于8项密文等价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方法,防范健康数据泄露、滥用、侵权等风险;构建融合区块链和联邦学习的可信分析系统,支持不少于5种分布式统计分析方法,构建至少10种疾病的数据治理方法;构建覆盖至少3个城市、不少于3000万患者链数据指标的示范应用平台,有效支撑多角色医疗主体间PB级健康数据可信共享,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发软件工具3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提交国际/国家/行业/团体标准草案3份以上。
5.2基于区块链的可信碳交易和碳中和管理示范应用(应用示范课)
研究内容:
落实国家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针对构建高比例清洁能源和多主体低碳资源可信交易、电碳协同运行的应用需求,利用自主可控区块链底层开放框架平台,构建支持全球碳排放可信监测的高性能区块链架构;研究区域碳排放源在线感知、识别、整合和溯源技术,构建清洁能源生产、交易、消费关键环节和碳足迹全生命周期的可信跟踪模型,以及合规实施和实时监管的机制和方法;低碳清洁能源市场参与者低成本接入认证技术和分级安全保护方法研究;研究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企业和个人碳数据记录装置和核算交易机制,实现用户大规模参与的碳交易市场可靠、高效、稳定运行;构建精准的多维度碳排放和碳减排跟踪、验证、确认和优化体系,形成基于区块链的碳交易示范应用。
评价指标:
提出一套清洁低碳能源交易的区块链架构方案,部署不少于30个节点的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台,交易并发处理性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可为每一笔低碳清洁能源交易的真实性提供可信的标记和溯源;开发一套基于区块链的区域碳排放可信管控平台,支持对区域碳排放流量的全景、准确、可信监控,协调电碳联合市场运行,形成不少于10类涵盖申报、核查、配额分配、交易、清算等环节的智能合约,业务响应核查时间满足实际应用要求;选择2~3个省级示范园区典型应用场景,开展碳交易和碳中和管理示范应用,绿色电力交易量不低于3000万千瓦时,碳减排量不低于3万吨;开发软件工具3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提交国际/国家/行业标准草案3项以上。

评论一下 分享本文
看完文章就评论一下!

提交评论

清空信息
关闭评论
sitemap